如果你也向往这样的一千天…

发布者:新闻文化室作者: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审核人:管理员编辑:发布时间:2025-05-24浏览次数:330

夏天的清晨,天亮的格外早

6:00

走廊里已经传来起床哨

和往常一样

我手脚麻利的穿好衣服

将被子叠成三折

抬头看了看日历上

那被红笔圈起来的数字

今天,是入学1000天的日子

我的思绪不由得飘向

2022816

 

铸剑淮海-2022

 

抵达训练基地大门时

天色已近黄昏

落日的余晖洒在爸妈

那写满不舍与担忧的脸上

那个时候也许没有人真正意识到

从此归乡只有冬夏

再无春秋是怎样的感受

看着车窗中亲人渐远的身影

和周围陌生的一切

十八岁的我们

对军校生活满怀期待却也心存忐忑

 

天蒙蒙亮

距离起床还有一个小时

走廊上就铺满了被子

那时候的我们

每天都会早起叠被子

在那手忙脚乱的“兵之初”

未曾想过这些动作会成为肌肉记忆

被子从“坦克”变成了“豆腐块”

初秋的风夹着暑气的余热扑面而来

清晨的训练场上

体能本不好的你

是否完成了单杠“0”到“1”的突破?

 

队列操时

因为口号没有喊响

加练是常事

紧急集合时

有人打背包速度不过关

全排又多拉动好几次......

到部队才知道

原来每一分钟的军姿

每一米的匍匐前进

都不能快进

还记得那时候

发手机的机会不多

为数不多与家人通讯的时间

也总是会戛然而止

但是,只要大家聚在一块

就会感到心情愉悦

 归建双龙街

 

202211

历经三个月新训淬火

我们完成两个“转变”

归建南京,来到双龙街营区

因为肤色太黑

走路上总能被认出是“新兵”

那时候,我们的军姿站得特别板正

口号喊得特别响亮......

在嘹亮的军歌声中

我们正式被授予军衔

梦想的“一道杠”终于扛在了肩上

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扛起了

军人的使命和担当

 

2023年年初

我们迎来第一个寒假

大家半年来首次踏上归途

只有回到家里

你才能又变成一个孩子

父母倾听着我们这半年的酸甜苦辣

欣慰的见证着我们入伍后的成长

 


新学期,新气象

春暖花开之际

我们走出学校

去领略南京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大一、大二的文化课程很紧张

高数、线性代数、大学英语......

大家奋力备战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学科竞赛

有那么一瞬间

像是回到了备战高考的时代

既疲惫又充实

当然,不同的是

每天在四点多下课后

还有紧张又刺激的体能训练

初夏时节

我们来到溧水

进行为期一周的驻训

如果说老龙潭呼啸而过的风声

唤醒了我们内心

对于成为一名真正军人的渴望

那么溧水驻训

就是对我们血性胆气的考验

在这里,与土地“阔别”许久的我们

再次上演了一场“人与地皮的较量”

大学“精武-2023”基础竞赛拉开帷幕

作为大二学员的我们

第一次有机会参加

在紧张备赛的那段日子里

每个人都拼尽全力

进步、再进步一点

在赛场上,不乏看见

学员们在分享自己突破的喜悦......

“儿子,啥时候能回家呀?”

正在贴春联的母亲在电话那头催着

在春节来临之际

有许多同学主动承担护校任务

在阖家团圆之际

他们选择了坚守岗位

经过两年的相处

在蝉鸣的夏季

我们迎来转院分流

不曾忘记育英楼前樱花纷纷扬扬

不曾忘记仲夏间梧桐树郁郁葱葱

双龙街的青春回忆

在纸短情长的致谢中画上句号

 

海福巷1

 

升入大三年级

来到海福巷

在四百米障碍场上

翻高墙、过云梯

成为训练的“常驻科目”

“宁跑五公里,不跑四百障”的传闻

逐渐变得具象化

每一次拼尽全力的冲刺

都是逢敌亮剑的血性与胆气

每一声震耳欲聋的嘶吼

都是敢打必胜的使命和担当

在军事体育运动会上

我们分秒必争

一次又一次突破自身极限

 

面向部队,面向战场

我们走进基层

开展为期三十余天的部队实习

更加近距离接触到

当下基层使用的武器装备

更学到了基层日常管理的经验

 

“你见过凌晨三点的海福巷吗?”

没错,这是科创小队的日常

改代码,试运行......

我们在配合中寻找默契

在实践中稳步前进

将满满硕果饱收囊中

时光流转

年轻的分秒和着节拍

青春曼妙

少年手中握有金色的日子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让我们追忆“兵之初”

回望来时路

1000个日夜的点点滴滴

早已在营区的每一寸土地上

生根发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