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
导航
首页
新闻中心
通知公告
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大学概况
大学简介
校徽校歌校训
名师名家
校园风光
学科专业
学术科研
科研领域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大学学报
国际合作
校际合作
多边活动
国际学术交流
招生专栏
本科生招生
研究生招生
就业信息
人才招聘
文职人员招聘
其他人员招聘
智慧校园
陆工在线
在线实验平台
公共服务
图书馆
电子邮件
微信公众号
VPN
学术科研
科研领域
科研成果
学术交流
大学学报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学术科研
学术科研
大学科研领域简介
[2021年08月27日]
信息与通信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是我校传统优势领域,已成为我军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主要基地。主要研究方向有现代通信技术、组网应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航天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应用技术。秉承“姓军为战”的建设理念,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和国防领域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数百项重大科研任务,参与通信卫星研制、北斗导航系统建设等重大建设任务。建有国家短波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信与电子信息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军事卫星通信和军用无线通信2个全军重点实验室,有力支撑了领域发展。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8项、二等奖2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154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00余篇。坚持以强军目标为统揽,形成了一支以王金龙院士为首的高层次人才队伍,5人次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4人入选军队创新人才工程培养对象,6人次被评为全国、全军优秀教师和全军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个团队入选陆军首批重点扶持创
[2021年08月27日]
机动保障工程
机动保障工程学科领域瞄准军事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致力于“战时保机动、非战保畅通”,打造军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特色优势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桥梁与隧道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是国内军内从事应急机动工程保障前沿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作战应用研究,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唯一基地。建有全军唯一的“全军机动工程保障技术研究中心”,拥有该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牵头“十三五”全军院校重点建设学科“机动保障工程”建设。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军用浮桥、军用固定桥、道路抢通保通装备、濒海机动保障装备等,形成了特种载运工具设计理论与应用技术、交通基础设施应急保障理论与技术、应急交通保障装备设计理论与关键技术、濒海及岛礁交通保障技术与装备以及智能化应急交通保障技术等特色研究方向。该领域军事特色鲜明,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交通战备重大课题攻关,相关研究成果直接为一线部队服务,并应用于重大军事演习和南海岛礁建设;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院士为领军人物,军内应急交通保障领域知名专家为核心的教学科研队伍;近年来,共承担军委重大专项任务、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20
[2021年08月27日]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学科主要涵盖机械设计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装备综合保障等领域,是工学与军事学融合、军事特色鲜明的一级学科,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江苏省“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军用机械电子工程”连续三期被列为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专业领域。现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军队级研究中心,1个军队级鉴定中心,为本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支撑。本学科是全军唯一从事军用机械和军械装备论证与设计、试验与监造、运用与指挥、维护与修理“全寿命周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学科,始终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紧盯军用机械与军械装备及其信息化建设发展需求,坚持工学与军事学相互融合、装备技术与战术协调统一,打造军内领先、国内一流、军民融合的特色优势学科,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经过多年发展建设,本学科逐步形成了六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1.军用机械装备机动理论与技术。主要研究军用机械装备高速度行驶系统、复杂环境机动、轻量化及远程投送等理论和技术。2.军用机械装备智能化理论与技术
[2021年08月27日]
军用网络工程
军用网络工程包括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管理、无线网络、服务计算等4个军事特色鲜明、领先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网络体系结构研究方向重点研究未来网络体系结构、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星载IP交换网络、天地一体信息网络。网络管理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军事通信网综合管理、网络性能监测、星地一体化网络运行管理与控制等技术。无线网络研究方向重点研究战场无线移动组网、无人机组网、无线电干涉定位、战场网络态势感知等技术。服务计算研究方向重点研究网络信息栅格、云计算、边缘计算、分布式存储等技术。军用网络管理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军队和地方信息网络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了我军所有的卫星通信系统网控中心和运控系统应用管理分系统的研制,研制开发的卫星通网管理控制系统已成为我军军事卫星通信网的“神经中枢”,支撑着我军军事卫星通信网的可靠运行。在卫星通信网络运行管理与控制技术研究开发及应用方面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7项。研制的IP网络性能监测系统保障了我军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高效运行,是我军军事综合信息网和指挥专网日常管理的主要手段。
[2021年08月27日]
网络空间安全
网络空间是指融合于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和社会域,以互联互通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为平台,通过无线、有线信道传递信号、信息,控制实体行为的信息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安全主要围绕网络空间中的安全威胁和防护问题开展研究,重点关注于对抗条件下网络空间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设备、网络、数据、系统等所面临的威胁和防御措施。我校围绕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形成了通信安全、网络安全与对抗、信息系统安全、信息内容安全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实现从通信链路、网络协议、信息系统到信息内容等多个层次的覆盖。通信安全:该方向围绕无线与空间通信安全防护,开展无线物理层安全理论与技术、无线通信网络安全协议及架构、异构通信网络安全接入、无人系统通信安全、空间信息网络安全、网电空间安全态势与智能运维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在无线物理层安全理论、隐蔽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信道在线密钥生成、低截获通信信号波形设计、无人机通信安全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网络安全与对抗:该方向聚焦前沿理论与技术,重点开展新型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网络空间测绘与态势感知、网络协议逆向分析、网络流量分析与控制、新型主动防御技术、复杂网络安全、网络可生存性与可
[2021年08月27日]
指挥信息系统工程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已经进入军事应用领域,作战领域新质战斗力生成模式不断扩展,新型武器装备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作战力量、作战样式的深刻变化,对指控系统提出了更高需求。为应对新型战争威胁,我军的作战范围和职能将大幅拓展,多样化的作战任务迫切需要新型指控系统的有力支撑,指挥控制正在向无人化、智能化演进,非战争军事行动指挥正在趋于军民融合应急指控。为应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变化、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及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指挥信息系统必须能够为精确研判战场形势、精准分析作战需求、灵活组织作战资源、高效实施作战协同提供理论、技术和系统支撑。为应对未来新型作战任务和新型作战能力,借助于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本方向面向军队转型建设任务需求,围绕下一代指控系统体系架构、军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解决指挥控制智能化、指挥控制敏捷化等问题,在指挥控制理论与技术、智能化指挥控制技术、物联网与无人集群协同控制、应急指挥控制等方向深入开展研究工作,从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工程应用牵引等方面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撑。
[2021年08月27日]
防护工程
防护工程是针对武器杀伤破坏作用,按预定防护要求修建的军事设施,通常作为首脑指挥、战略武器等重要作战力量生存的依托。绝大多数防护工程埋设于地下,如弹道导弹发射阵地、指挥与控制中心、武器生产与存储设施、核潜艇掩体、飞机掩体、地下导弹基地和重要战略物资地下储备库等,具有较高军事价值,是钻地武器重点打击对象,其研究往往与进攻武器的发展体现为相互“矛盾”的两方面:一方面,武器装备研究人员通过新型武器弹药的研发不断提升武器的打击能力;另一方面,防护工程研究人员则需要合理设计以天然岩层为基础的安全防护层厚度,通过增加掩体埋设深度、改进防护层材料和配置方案等手段提高防护工程的抗打击能力。随着钻地武器向大射程、高速度、高精度、高效能、智能化方向的快速发展,以温压弹、超高声速动能弹、小型钻地核弹等为代表的新型武器在技术内涵、打击方式、作战效能和目标防护等方面均发生了革命性、颠覆性的变化,背后的科技竞争格局逐渐演化为更宽范围、更深技术层次上新理念、新技术、新能力的对抗。防护工程如何不断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要求,成体系破解新型武器的毁伤效能、破坏机理、安全防护等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和相关技术瓶颈,已成为主要军事强国
[2021年08月27日]
电力系统及其防护
电力系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电力系统及其防护是指研究电力系统在极端灾害、恐怖袭击以及战争情况下维持并恢复正常功能的防护方案。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灾害发生日益频繁,造成电网发生大规模停电事件,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研究极端自然灾害条件以及战争情况下电力系统的毁伤因素,毁伤机理并开展电力系统安全防护方案与技术研究,对于提高电力系统非常规运行环境下的韧性,同时对维持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21年08月27日]
新能源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
新能源发电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发热技术、风力发电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高效内燃机发电技术、海洋能发电技术、高效内燃机发电技术、燃料电池技术、小型核能发电技术、地热能发电技术和环境能捕获发电技术等。微电网是由多种分布式新能源电源、储能系统、能量转换装置、负荷及监控、保护装置融合而构成发小型发供电系统。随着信息化设备越来越多,用电形式复杂多样,用电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现代社会对能源依赖越来越强,由于传统能源面临资源枯竭,电网极端情况下可靠性越来越差,研究即插即用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和即插即用的智能微电网技术可实现多能互补、多电源融合、网格化协调、高效率运行,提高供电可靠性、节省油料、降低能源保障压力,已成为供电保障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2021年08月27日]
电磁兼容与防护技术
电磁兼容与防护技术,是指设备、分系统及系统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一起执行各自功能且不会给环境(其他设备)带来不可接受的影响,以及通过降低其电磁敏感度,使其具备抗电磁干扰或毁伤能力的技术措施。电磁兼容与防护技术贯穿于武器装备论证、研制、训练、使用、维护的全寿命周期,是保障武器装备成功实现信息化转型的“瓶颈”技术,是提高武器系统生存力和战斗力的国防关键技术。目前,国内外电子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类武器装备之中,武器装备已经明显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的作战形式。用频装备的发射功率进一步增大、占用频带进一步扩展、接收灵敏度进一步提高,加之高功率微波等电磁进攻性武器的投入使用,将直接导致武器装备所处的战场电磁环境越来越严酷,武器系统面临的电磁兼容与防护问题越来越突出。该领域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是:电磁兼容仿真预测技术向解决大规模、复杂问题方向发展,电磁兼容设计与控制技术向精确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电磁兼容试验与评估技术向系统级、强场和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评估方向发展,电磁防护技术向超大功率、超快响应和一体化综合防护方向发展,电磁防护新材料、新器件向功能复合化方向发
[2021年08月27日]
装备维修工程
装备维修工程以提高武器装备的保障能力和战备完好性、降低全寿命费用为主要目标,主要研究装备维修保障特性的论证、设计、验证、评价、装备维修保障系统建立与运行规律及其优化问题。该研究领域以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为基础,进行维修保障系统设计和维修工程分析,将传统的维修技术提升到维修的系统工程层面,可有效促进武器装备的“优生优育”,提高装备的维修效益和作战效能。装备维修工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把装备的各种特性和所有的组成部分(含保障部分)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研究,弄清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外界的约束条件,通过综合权衡,密切协调,谋求系统的整体优化,既重视主装备(作战装备),又重视保障装备(保障系统),并使它们互相匹配,为整体优化的装备及时提供一个匹配的、有效而经济的维修保障系统。装备维修工程强调保障系统与作战装备相配套,性能上不落后,时间上不滞后,即同步、协调发展。通过利用装备维修工程技术统筹把握装备的全寿命过程,使其各个阶段互相衔接,密切配合,相辅相成,以达到装备“优生、优育、优用”的目的。装备维修工程要求在论证、研制中要充分考虑使用、维修、储存,乃至退役处理;同时,在使用、维修中要充分利
[2021年08月27日]
弹箭信息化技术
弹箭信息化技术,是指在常规弹箭基础上,通过加装或改变弹箭的部分组成,在基本不改变原有弹箭外形尺寸和发射方式前提下,大幅提高弹箭射击精度的技术。弹箭信息化技术随着战场目标、战争形态的演变而不断发展,是促进火力装备信息化升级的核心技术,是提升军队火力打击能力的关键技术之一。未来战场具有信息化、立体化、无人化、快响应等新的特点,打击目标繁杂、作战环境多变、数据信息海量、双方攻防对抗激烈,基于单一工况,打击固定目标的传统导弹武器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未来战争需求,精确打击将是未来战争的主要形态。目前,弹箭信息化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各类弹药导弹中,弹药导弹装备已经逐步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精确化、多能化、低成本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目标防护能力、机动能力、伪装能力等能力的不断提升,弹箭信息化技术发展存在着迫切的军事需求和技术需求。该领域发展趋势是:弹目信息感知技术向着远距离、高精度、高动态、多模化方向发展,弹箭制导控制技术向着智能化、协同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弹箭毁伤效应向着高效化、低成本化方向发展。伴随弹箭信息化技术的跨越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新一代智能弹药导弹武器系统正在孕育。
[2021年08月27日]
大学学术交流活动情况
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学术工作,注重发挥学术工作在学科建设中的先导和引领作用。近年来,在完善学术交流制度的同时,积极组织举办各类学术讲座、报告、会议100余次,包括“周六学术讲座”、“院士高端论坛”,邀请院士20余次,包括刘经南、金亚秋、王建宇、范维澄、郑志明等学术大家,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交流广泛、影响显著的学术交流体系,不断提升大学学术声誉和影响力。刘经南院士来我校作报告金亚秋院士来我校作报告李德毅院士来我校作报告
[2021年08月27日]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9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
/
2
跳转到
关闭